有你有声小说
有你有声小说 - 有你有声小说新书发布,找小说来有你

  参与过通州区志的编写、专门为张家湾著书、如今又在撰写《漕运一百问》,孙连庆对于大运河通州段的历史如数家珍。谈及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,孙连庆坦言:“建设大运河文化带,应该首先把基础历史脉络理清楚,但现在对于基础历史的研究,投入力量仍然有限,成果也并不怎么充分,对基础历史的研究有待加强。只有基础历史有了初步成果,根基打得牢,才能衍生出对应的文化产品,影视、文学作品的创作才能正确推进。”

  信:说起文化带的建设,重要的一项是“文化内涵”,您研究通州地方志20余年,尤其对运河文化深有研究,能讲讲您理解的运河文化内涵吗?

  孙连庆(以下简称孙):运河与漕运不可分割,说起运河文化,就不得不聊一下张家湾。我曾经写过一本书《张家湾》,专门详解张家湾的历史。张家湾是通州地区的古镇,有“大运河第一码头”之称,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通州古时是北京的门户,在没有汽车也没有铁路的年代,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客货运输命脉,据说在最早的元朝时商船是能直接进到北京城里的什刹海的。可后来城里人越来越多,河道却越来越浅,能通航的河段也就越来越短了,最后航运的终点就改在了通州。通州城外的张家湾、里二泗、河西务等镇都是因航运而繁荣起来的运河码头。码头的出现,人的聚集,才有了文化。要了解运河文化的内涵,对张家湾的历史深入开发,很有必要。

  信:关于张家湾的形成,很多史料都有记载,但说法不一,根据您的研究,最为准确的一版是哪个版本呢?

  张家湾的名字源于元代,明末清初顾祖禹撰著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中说,张家湾“因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名”。张瑄原本就是一个海盗。

  元十三年(1276年)元军攻灭南宋,形成了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相分离的局面,必须依赖长途水运保障大都的物资供应。为此,元朝统治者格外重视水运力量,这时出现了两个人,朱清、张瑄。他俩同时被元朝招降,已拥有海船500多艘和一批长于水上作业的士卒。次年,朱清、张瑄将南宋库藏图籍连同被俘的南宋皇帝、大臣、宫女、图籍等海运至大都。元十六年(1279年)大都地区发生严重旱灾,统治者紧急调集山东粮食,此时又是张瑄、朱清等造船运米。

  海运成功,张瑄、朱清得到元最高统治者的肯定。但因为朱张二人系海盗出身,元政府对他们怀有戒心。当年,张瑄为向朝廷表示忠心,迁来族属,将海运船队总部设在长店,因长店不是正式名称,因此命名“张家湾”。

  孙:这就又要说一段历史了。忽必烈死后,元成宗铁穆耳即位,朱、张的地位受到威胁,大德七年(1303年),元政府担心朱、张作乱,以反行贿为名,拘杀朱、张及张瑄之子张文彪,家资被籍没。张瑄的旁系族属被遣回原籍,直系族属则沿今陇海路一线向西流放,几经辗转,在今甘肃省文县落脚。

  据张后人张耀文的《寻根访祖京苏沪》记载:张瑄在太仓大肆修建私家园林,在北京通州张家湾建有豪华祠堂(今张家湾古城遗址处)。文中提到,张后人现居住的三个自然村,其中一个仍叫“张家湾”,这个位于甘肃的张家湾,至今存在,并且张氏家谱中写道:“祖居北京通州张家湾,高祖张。”

  元代在通州还设有造船,这个,也应该是张瑄所创建。由此推测,那时的张家湾附近,应该有一个与白河相通的大水面,可以为停泊与修造船舶提供便利。张家湾村落,是张瑄迁来族属以后形成的,今张家湾中心小学广福寺原址所埋藏的十余尊元代铁佛,也应该与张瑄有关。

  信:大运河通州段的历史面貌如何,有一幅图写得很真,就是《潞河督运图》,您如何看到这幅图在如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?

  孙: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北宋,不知道汴梁,但一般会听过《清明上河图》,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象征。大运河通州段如今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象征。《潞河督运图》不如《清明上河图》那么出名,人们对于这段曾经繁华的历史并不了解。但它却是人们了解运河古文化的一个窗口。

  孙:《潞河督运图》为京口(今江苏省镇江市)江萱绘制于清乾隆年间。潞河,即京杭大运河通州段。《潞河督运图》不仅仅是一幅漕运盛况图,也是一幅民风图,还原了清期通州民风原貌。这张图共绘了人物820余人,鲜活地描绘了潞河漕运的情景,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通州地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以及社会风情,是通州历史的形象载体,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。正如民国年间朱启钤曾经评价,意味尤近乎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之作,尤为国家重宝。

  孙:运河水运,对于维系封建国家统治、促进南北各民族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,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通州因其重要作用,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。清代康熙皇帝巡幸通州即达27次。至清光绪年间,通州已成为拥有102条街巷的京东首邑,商业、服务业繁荣,素有“一京二卫三通州”之誉和“小燕京”之称。而《潞河督运图》就是反映了清代乾隆中晚期农历三五月间潞河漕运的盛况,写尽了当年通州的繁花盛况。

  就我看来,《潞河督运图》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意义甚大,所以,建设文化带应该首先把基础历史脉络理清楚,但现在对于基础历史的研究,投入力量仍然有限,成果也并不怎么充分,对基础历史的研究有待加强。只有基础历史有了初步成果,根基打得牢,才能衍生出对应的文化产品,影视、文学作品的创作才能正确推进。

  中共党员,从事地方志工作20余年。曾任《通县志》常委副主编,《通州区志》副主编,主要著述有《通州名人》《与人合作》《漫话通州》《张家湾》《通州历史集萃》,整理出版《民国通县志稿》等。

文章信息

分类:穿越历史

分享:

您可能也会喜欢

发表回复

Post Comment

评论
首页
回顶部